裕廊西(JURONG WEST),是我居住的地方;鳞次节比的矗立于裕廊西北角的一片山坡上,在沉淀着60年前华人追求进步与梦想的沃土——南洋大学旧址云南园上建立的南洋理工大学,是我开始学习的地方,从这开始,我们先后在新加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等学校学习交流,作为此次上海市民办高校专业负责人新加坡研修的一份子,让我倍感荣幸;经过一个月的交流学习,使我终身受益。
生活篇
经过5个半小时的飞行,MU565平稳地降落在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的跑道上,一出关一阵热浪袭来,让我们感受到了新加坡的“热情”。当日由于飞机晚点,我们一直到晚上十点半才到达的,接机的王老师穿着一身紫色的正装,热心周到地把我们带到了住地,一路上都不停地给我们介绍着新加坡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差异、生活学习等重要事项,事无巨细地为我们安排好住宿和生活日常,这扑面而来的亲切感让初来乍到的我们感受到他乡遇故知的情谊。
住宿安排在离学校不远的研究生楼,红白色的外立面墙体在葱绿色的椰树丛中显得耀眼而夺目,我被安排住在5楼,2人一个套间,宽敞而整洁。听王老师介绍,这栋楼建于六十年代,我们不禁感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建筑还是那是实用和保存完好。只要是上课的日子都有校车到宿舍来接送,全程王老师都陪伴着我们,亦师亦友。
学习篇
新加坡经济的快速进步,成为举世瞩目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其成功之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超前配置上,新加坡每财年的政府支出中,有25%用于国防,20%用于教育,教育仅次于对军费的投入。目前新加坡的高职院校分别为新加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等五所,我们对前两所院校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习。其实,新加坡的各种先进报道经常见诸各类报端,所以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而是想结合我本职工作,对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理工学院,谈一谈我的所见所闻和所做的初步研究。
1、以人为本。在新加坡处处能够感受到,“以学生为本”不是口号而是工作出发点。在新加坡的学校,包括南洋理工大学、共和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或者哪一所中学或者小学,从学校的建筑、设施、管理机构、对学生的服务等方面,都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方便学生、服务学生成为基本的工作理念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公共过道都会安放桌椅方便学生学习、休闲;连食堂,只要在每天的早晚营业时间内,所有的区域都可能成为学生自习、作业的空间,不会因为过了餐饮服务时间就关闭电源赶学生出门。图书馆安装有门禁感应,但学生不需要刷校园卡进出图书馆,学校对学生有足够的信任,门禁的安装只是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偷窃或者不经意将书本带出图书馆的提醒。
2、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教育制度。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和体系于中国不同,这里的孩子周六和周日也同样在补习学校度过,只不过学生可以选择走不同路径成才,新加坡的职业教育还是值得借鉴。
新加坡的精英培养从小学教育开始,6年制的小学进行两次分流考试,小学四年级的考试叫小四分流,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EM1、EM2、EM3三个等级,(EM1学生成绩最好,EM2学生成绩较好、EM3学生成绩最差,2016年开始为减轻学生负担,EM1、EM2合并,但EM3仍保留),分别编班,然后上到5年级,到六年级时全国统一的小学毕业考试,也叫作“小六大考”,根据不同成绩,学生升入中学不同班次就读。
新加坡中学4年,成绩好的小学毕业生进入中学的“特别快捷班”,成绩较差的进入“正常班”,“特别快捷班”学生读完中4后,参加剑桥普通教育文凭普通水准考试,(简称O水准),通过O水准的的学生进入初级学院读完高中(两年),参加剑桥普通教育文凭高等水准考试(简称A水准)。通过A水准的考试的毕业生,其文凭获欧美国家高校认可,可以直接升入欧美国家大学或本国大学就读。正常班的学生在读完中4时,参加N水准考试。如果通过N水准考试,再读一年的中5(比“特别快捷班”学生多读一年),考“O水准”文凭,进入初级学院读高中。也可进入职业教育阶段。
职业教育在新加坡与我们国内也有所不同,其中工艺学院 (一般完成中四普通工艺课程)3所分校,总学生人数超过2.8万人,超过90门课程,课程类型覆盖应用与健康科学、商务服务、设计与传媒、电子与信息通讯技术、工程、酒店、机械、航空、船舶等领域。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有至少3个月的工厂实习期,许都课程的结业考试,都采用新加坡国家通用专业等级考核方式,既保证学生走出校可以直接就业,缩短企业培训周期,又有利于学生为进入理工学院学习打下基础。理工学院(一般完成中四普通快捷/学术课程)目前5所,总学生人数超过7万人,2018年会增加一所,每所理工学院有超过35门课程,工厂实习期:6周- 6个月,课程设置又与大学衔接,保证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进入大学学习。同时,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体现了时代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及走访新加坡的其他高校,我们了解到新加坡各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比较强调时代要求,课程设置不仅注重学科融合和交叉,还强调与企业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课程设置还比较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
3、人性管理,充分调动积极性。 人性化管理是激发创新的有效机制。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不断的咨询新加坡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评定方法,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在这更加注重的是契约精神。有人把在严格制度管理下的员工比喻成高速运转机器里的零部件,只能被动的跟着机器转动,而没有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要全体教师去认真执行,在日常管理中要用制度来约束教师的同时,学校因根据特定环境实施人性化管理,这种人性化管理使学校与教师形成一种心理契约。制度约束对于教师而言是要我做,而形成心理契约对于教师而言却是我要做。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度起来,是学校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而人性化管理正是给教师提供了一种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任何学校只有实施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这个学校的人性化管理才可能会迈上科学、有序的轨道,学校教师才会团结协作、积极主动、行为规范、不断创新,学校的发展前景也将是美好的。所以说作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要学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激发教师活力,打造和谐团队,用好各种类型的人,让每一个教师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促动部门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
4、中华人文精神。这次的学习之旅让我颇感意外的是在新加坡让我又一次领略了中华人文精神的魅力。因为这次项目的安排,我们的任课教师采用的是华文授课的方式,这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中国文化有着较深的理解或浓厚的兴趣。我们这代人在以前的学习过程对于中华人文知识的掌握和了解较少,在这次交流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任课教师经常引经据典的运用中国传统的人文知识进行讲解,让我在新加坡这个异国他乡感受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自己现有工作的思考。人文精神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努力。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注入人文知识,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关键在于教师。同时,人文素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对于高校教师的发展尤其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是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不竭的源泉。教育本身就是人文修养的组成部分,而人文修养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学生的眼光、审美情趣、创造能力和发展潜质。因此,加强学生对中华人文精神的理解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当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融为一体,化为个人的一种特殊表达时,才是富有感染力的文化。只教授知识技能而忽略人文素养,那教授的内容就是不完整的知识。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紧抓落实的东西,也是这次课程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
风土人情篇
除了在新加坡的学习之外,我们也尽可能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了这个精致小国的魅力。
首先,新加坡是一个多宗教多民族和谐共存的社会。一座清真寺的街对面可能就是一所道观。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在这里生活在一个社区;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穆斯林,可以在这里得到发展;不同的美食、风味可以在一间食阁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就是这个城市、这个国家让人感慨的地方。让我感到很庆幸的地方是,新加坡近些年一直在推进华语教育,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学习华语的重要性,在新加坡的公交车上也能看到“华语不难,多说就好”的宣传语,在细节处让我这个华人感到了一丝熟悉和亲切。
其次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公交巴士的前后门都有踏板方便轮椅和婴儿车上下,如果是单独出行,司机会主动帮助推轮椅上车和下车。巴士上每个座位前都有安装按钮方便告知司机前站停车,同时也是有高低按钮,方便儿童使用。随处可见的双层扶手,无障碍辅助设备,以及方便轮椅、婴儿车的走道都是非常贴心的设置。有一次等公交车,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公交站排了长长的队。大家都有些着急了,终于车来了,这时一位女士推着一架轮椅直接走到了车边,轮椅上坐着一位身有残疾的老人。公交司机于是不开前门了而把后门打开了。这位女士推着轮椅走到后门,司机帮她把轮椅抬上车,安顿好后,才把前门打开,让大家上车。几十位等待的乘客没有一个人发声质疑,大家都很有秩序地上了车。我想这位公交司机看来是经常这样做的,大家也都是见惯了的。在这里,残疾人是优先的,这也许是规定,但更是大家发自内心的行为。在地铁上,有特殊需要人的座椅(老幼病残孕的座椅)往往是空着的,而年轻人就站在旁边。这就是社会吧,普通人的做法才是一个社会的写照。
自然环境是新加坡的一大优势,花园型城市的标签是新加坡的特色。在新加坡学习的这段时间让我深有体会。新加坡除了区位优势并没有太多的自然资源,一个连自来水都要进口的国家竟然可以把小小的国家经营的如此丰富。在新加坡似乎每一寸土地、每一方空间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各种建筑的设计也是极尽巧思,似乎不愿失去任何一个展示新加坡形象的机会。
再次是各种方便设施。新加坡的遮雨走廊四通八达,因为新加坡是一个多雨的国家,所以不仅是巴士站、地铁站、过街天桥都有遮雨设施,而且是一直延伸至住家小区,不仅遮阳,就算是碰上大雨没有带伞也不必担心。还有就是在国内走在路上总会遇到各种不方便,在新加坡这些不方便或许是最少的。比如:出门急了没有带水,没关系,很多公共地方都有公用饮水机,虽然是公共的但不用接触出水口,每个公用饮水机都有一高一低两个,方便儿童饮水。新加坡户外炎热,巴士站等车比较热,但每个巴士站都安装了大型风扇,有些巴士站配有小型的风扇,我们按下开关风扇会运行10到15分钟,不仅吹走了炎热更是环保节能,这个相当于我们每次过红绿灯需要按灯柱上的按钮一样,当我们按下路灯按钮,红绿灯跳动计时提醒车辆减速方便行人过马路,如果是残障人士使用优惠卡,绿灯时间会相对延长。
最后,感谢上海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为我们民办高校教师提供如此好的学习项目,搭建了如此好的学习平台,也感谢学校给我的这次学习机会,为我们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谢谢陪伴我们整个项目的王老师以及每一位给予我们知识的老师、我们的团长,你们辛勤、细致的工作,不仅给我们学习机会,更为我们创造了舒适安心的学习环境,正因为有你们的努力付出,才会有今天我们学习的收获。谢谢你们,同时也希望今后能参加更多你们设计的项目,获得学习提高的机会。